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境与禅境


有时坐在公交车上,通过长长的桥面,临窗凭眺,不尽的流水,翻滚的浪花;茫茫的水天交际,不由的脑海中蹦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看着那濛濛的江面又浮出“暗随流水到天涯”。 苏老真是个千古奇才,这美丽的诗句怎么表达的那么出神入化。叫人一脑子都是他,遇个雨天也“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一簑烟雨任平生。”
雨住了,天晴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岭上睛云披絮帽,树上初日挂铜钲。”  苏老尤其爱月,端个酒杯还看月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约人喝酒还“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月滿时他“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当夜空一弯新月时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最形象的是把月亮比有情景物:“一点明月窥人。”“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心中充滿了忧情与感伤无法释怀的时侯遂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来慰藉自已对亲友无比思念的心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以自然景物规律与世事情理交融,使心理得以平衡,并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美好愿望来超越情感。在悼念已故的妻子而悲情不已时,也借住凄凉的夜月,表现无尽的哀思“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老是个花痴,看到路边的杨花柳絮都觉的是不是花,还叹惜“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旁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唤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风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分三色,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写出了杨花柳絮春暮时节,与群芳一起凋谢,一起飘零委顿。群芳有人怜惜,而杨花却任其流落,以女人的盈盈之态,浪迹天涯,使无情杨花有了人之情思,缠绵悱恻,使柔肠百结的思妇更显萦损之态。将那飘零的杨花与思妇情绪绾在一起,点点的清泪,情景交融,幽怨缠绵。
而《海棠》一诗却整个表现出一个花痴对心怡之花倾心的爱慕“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表现出了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怜香惜玉情致,勾勒出一个爱花人,夜间手秉蜡烛痴迷地看花、赏花(美人),唯恐辜负了大好时光,大好春光的那种情景……。
苏老先生的诗词多是表现出豪放旷达,气势磅礴,开豪放派词风。苏轼问他门下一个精通音乐,善于歌唱的幕僚:‘我的词和柳永的词哪一个更好?’这个幕僚非常从容地答道:‘柳永的词,只能够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敲着红牙板,唱着‘杨柳岸,晓风残月’。而你的词却必须是关东大汉,弹着琵琶,敲着铁绰板,高唱,‘大江东去…’。这绝妙的比较,恰到好处地道出,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此言一出,着实令苏轼叹服。但也有的诗词却表现婉约旖旎。 除去上面提到的那首《水龙吟》和章质夫的 《杨花词》外,还有和章质夫《水龙吟》的同韵之作,后人往往将它们放在一起比勘品评,以决高下。章词全文如下: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词中表现的燕莺、花柳、深院长门,绣床春衣、兰帐玉人等极富情调,几乎景物、人物甚至花鸟,鱼虫都缱绻娇慵,撩情动魂。其《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滿。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此词写女人体态,勾勒出环境的清丽和美人的慵困。水殿、绣帘、明月,只见夏月中的清凉,而将“大热”迹象淡化摩诃池外,使环境与美人的脱俗协调一致。“暗香”这一朦胧意像,更是兼摄摩诃池荷风之清香与美人冰肌之体香写的艳而不俗。既是朦胧的月光中见出美人的美丽风姿,又以明月也在偷窥美人的奇思妙想中衬出美人的绰约多姿。既勾勒出月波淡淡、斗转星移,又将一丝幸福的悵惘传出,有清风去暑也有秋暮之感伤。喜忧交织,有香艳而又不俗腻。
东坡诗词还有很多蕴含哲理,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富于哲理,阐明要跳出事物本身,有时当局者迷,要立体全面地认识,了解事物。“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是说明人生似乎如梦,倏忽转眼即逝。凡事皆会过去,再努力回忆也无济于事。常人亦会过去,从暂时的分离到永久的诀别,谁都无法避免。
你人生中的一切,难道不像是泥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吗?人总要往前走,日子总要过下去,你又有何办法能够留住那曾经拥有的一切?坏好迷悟都会过去。这才是最可怕的。
苏东坡出身于儒学世家,从小就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自然而然就将儒学的入世、佛家的空灵、老庄的清淡融合在一起, 有很多的诗歌空灵、超脱、富有禅机。有些诗就是禅偈;如“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人世间变化如庐山烟雨一样,白云苍狗,变幻万千,有如钱塘潮湧;万马奔腾,惊涛抽岸。壮阔而瞬息万变,令人心醉神往。事情一经过,平静的,空灵的什么都没有。只有那种身临其境后的那种感受,湧在心头,化作那种境界……。禅师青原惟信的一段著名语录。
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就是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又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这首诗就是表现的这种禅的境界。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从这首诗可以看苏东坡以禅入诗,堪破世情,借用佛法思想,灭掉世间是非。淡泊宁静,断除烦恼。如另有《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一云: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这整个一禅宗“牛”公案入诗: 长庆大安禅师前去参谒百丈怀海禅师,问说:“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
百丈禅师譬喻说:“类似骑牛觅牛。”
大安禅师再问:“识得佛后又如何?”
百丈禅师答:“如人骑牛回家。”
大安禅师追问:“不知道应如何保任?”
百丈禅师开示:“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其犯人苗稼。”
骑牛觅牛,皆因不识自己佛性;骑牛回家,就已经万事放下。《华严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是故大安禅师有“老僧坐一日,胜过千年忙”之说。
由此看出苏东坡诗词思想底蕴多么丰厚,其境界是一般俗入所难以其及的。
(中博佛文化传播研究院:王砚锋)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