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兴:念念在心生灭地

 

新兴国恩寺。


国恩寺内耸立着一座七层宝塔—报恩塔。

1300多年前,一位年轻人拜别母亲,从新州(今云浮新兴县)出发,踏上了北上求法的旅程。这一路,他整整走了52年。当他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时,已是德高望重、佛法精深的禅宗六祖。叶落归根,新州国恩寺也由此见证了惠能大师的圆寂和《六祖坛经》的诞生。在50多年的求佛生涯中,惠能大师以其顿悟禅门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在其身后,在华夏乃至整个东亚文明圈衍生出“一花五叶”的禅宗源流。
今年是惠能大师圆寂1300周年,南方日报社特邀省社科联、省民族宗教研究院的专家,与记者一道从新兴启程“重走六祖路”。沿着六祖当年的足迹,采访团先后探访了新兴国恩寺、湖北黄梅五祖寺、广州光孝寺、韶关南华寺,以及六祖在怀集、四会等地隐居的活动遗迹,一路探寻禅宗文化传承的脉络,从中感悟先哲的理念与智慧。

从目不识丁的樵夫,到万世敬仰的高僧大德,惠能一生堪称传奇,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疑问—他因何机缘走上求佛之路?为何在去世前匆匆赶回家乡?国恩寺报恩塔下神秘的舍利子来自何方?寺内大雄宝殿为什么会供奉二十罗汉?龙山脚下的藏佛坑是否真的隐藏过他的真身……南方日报“重走六祖路”大型系列报道今日推出第一篇,试图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新兴国恩寺山门前,一株由韶关南华寺移种而来的菩提树枝繁叶茂。盛夏时节,阳光穿过浓密的树叶,将斑驳的光影印在树下一块巨石上。巨石朝外的一面刻有惠能大师名满天下的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石头朝向佛寺的一面,则刻着新兴人世代相传的六祖梦语—“身在宝林心在家”。

“惠能大师出生于此、圆寂于此,新兴就是他的家。”陪外地朋友来国恩寺,不少新兴人都会选择这株菩提树,作为介绍的起点。

别母求佛夏卢村里访故居

在国恩寺西北方向大约一公里处,坐落着一个名叫“夏卢村”的小村落,村口的“六祖故居”内,香火常年不绝。相传这里就是惠能大师出生的地方。听说采访团在寻找惠能大师遗迹,一位正在故居前玩耍的少年主动提出给记者引路。

走上故居屋后的小山坡,少年指着一株高大的荔枝树告诉记者,长辈们都说这棵树是惠能亲手栽种,它结的荔枝与别处不同,果核有独一无二的戒疤标记—就像高僧头顶的香痂印。

采访团顾问、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林有能介绍说,惠能俗家姓卢,其父卢行瑫原在河北范阳为官。唐武德年间,卢行瑫因被贬到新州也就是今天云浮市新兴县的夏卢村生活。在夏卢村,卢行瑫娶了附近塱村一名姓李的女子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农历二月初八,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个孩子就是惠能。“二月初八,恰好是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出家的日子。”林有能说。

3岁时,惠能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大变故—父亲卢行瑫不幸病逝。从此,惠能与母亲相依为命,日子十分艰难,他也因此失去了上学识字的机会。

长到10多岁时,为了赡养母亲,惠能经常要清晨出门砍柴,然后背着柴步行到新州县城的金台寺外叫卖。

艰辛的日子一过就是10多年。据《六祖坛经》和当地方志记载:一天惠能卖完柴后,在金台寺外听到一客人诵《金刚经》,听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心有感悟,于是上前问:“此是何经?”客人回答:“此乃《金刚经》,黄梅弘忍禅师教的。”于是惠能决意前往黄梅学法。这一年,惠能24岁。

按照《六祖坛经》和当地方志的记载,新兴一位名叫安道诚的善人看好惠能的慧根,于是拿出一笔银两资助惠能赡养母亲,使得惠能得以安心出发。

林有能则告诉记者,关于惠能辞母,在新兴当地还流传着“别母石”的传说。

记者在李氏故乡的塱村看到了这块“别母石”,一面黄色的大石头裂开成两半。相传李氏不忍儿子远行,让惠能找居住在塱村的舅舅商议。舅舅说:“你能把村口的石头跪裂,就让你走。”惠能随后跪在石前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天降巨雷将石头劈成两半。

在林有能、李绍忠等看来,“别母石”的传说,实际上折射出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碰撞与磨合。年轻的惠能顶着“不孝”的压力出家学佛,对这种矛盾与冲突深有体会。此后他以大智慧(601519,股吧)促成佛教中国化,以禅门调和中华文化与印度佛教,与他“艰难别母”的经历大概不无关系。

筑塔报恩千年佛荔泽后人

惠能也许没有料到,这一走,竟是半个多世纪。

史书记载,唐先天元年(712),年过七旬的惠能心怀落叶归根之念,从韶关回到了新州,并在国恩寺安顿下来—这座寺庙,是数年前由皇帝下旨在惠能的故乡建造的。

今天,信众和游客们来到国恩寺外,抬头就能看到门楣上高悬的“敕赐国恩寺”牌匾。新兴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梁世兴告诉记者,这块牌匾其实是复制品,真正的旧牌匾隐身在新匾之后,而且是嵌在墙上的。“文革”期间,国恩寺遭到严重破坏,有人提出把牌匾拆下来烧掉。一位姓伍的村民听说后,连夜用泥巴将牌匾糊住,瞒过了众人。直到“文革”结束,旧牌匾才重见天日。

俗话说,无塔不成寺。国恩寺内也耸立着一座七层宝塔—报恩塔。国恩寺知客释通顺告诉记者,报恩塔是惠能大师在回乡之前,嘱托弟子建造的。“所谓报恩,指的是报四重恩—国土恩、师长恩、父母恩、众生恩。”释通顺说。

李绍忠认为,晚年返乡并在父母墓旁修建报恩塔,正是惠能将中国传统伦理融入禅宗修行的又一次努力。

2006年12月,国恩寺在开挖报恩塔西侧的排水沟时,意外发现了一个装有七颗舍利子的铜棺,这又给报恩塔增添了几分庄严与神秘。虽然学界目前对这些舍利子的来历没有定论,但不少新兴人都认为,这些宝物是惠能生前特意留在国恩寺的。“禅宗传承六祖,应该不止衣钵两件信物,这些舍利子可能也是达摩从印度带来并世代传承的信物。”梁世兴猜测。也有专家推测,唐代王维在《六祖能禅师碑铭》中提及惠能“大开宝藏,明示衣珠”,其中的“珠”就是这些舍利子。

除了报恩塔外,惠能在国恩寺留下的遗迹还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卓锡泉与“佛荔”树。相传惠能回到国恩寺后,弟子信众云集,吃水成了问题。惠能用锡杖插入寺后一处高地,一股清泉喷涌而出,众人立刻在此挖成了一口井,后人便将此处井水称作卓锡泉。而“佛荔”树则位于报恩塔西北面,传说是惠能大师亲手种植,历经1300多年风雨,至今已是虬枝盘结、古木苍天,每年还能结果。据广东省古树专家鉴定,这是省内果树树龄最长的荔枝。

“惠能大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还不忘造福苍生,打水井、种荔枝,都是为了对后世有所裨益。”林有能认为,这即反映出惠能高贵的修养和超凡的智慧,也是其“在生活中修禅、在修禅中生活”的佛教思想的体现。

坛经传世二十罗汉说端底

唐先天二年(713)八月三日,惠能在国恩寺安详入灭,世寿76岁。

惠能圆寂后,他曾经弘法的广州、韶关、新兴都争着供奉六祖真身,争论难决。后来三方代表商定在国恩寺旁一个小山岗点灯燃香,香烟指向,便属师之所归。当时烟指韶关方位,即定由韶关接回宝林寺(即南华寺)供奉。

六祖梦语的传说,折射出新兴人对惠能的不舍。相传“点香指向”后的一天夜里,新兴的官员百姓都做了同一个梦,惠能在梦里说,他“身在宝林心在家”,今后会护佑新兴风调雨顺。新兴人这才放心让六祖真身迁往韶关。

六祖虽然故去,但其禅门思想的传播,却即将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根据惠能临终前的嘱托,法海、神会等弟子在国恩寺设立录经堂,将师父的说法记录整理成为《六祖坛经》。

就在六祖入灭的那天夜晚,录经堂突然失火,幸好法海、神会奋不顾身冲进火场,将坛经稿本保存下来。“别处的大雄宝殿只有十八罗汉,但国恩寺有二十罗汉”,梁世兴介绍说,“多出来的两个,就是法海和神会。”

经过众弟子努力,《六祖坛经》在国恩寺完成辑录、刊行于世。国恩寺也由此和广州光孝寺、韶关南华寺并称禅宗三大祖庭。林有能表示,《六祖坛经》是佛教史上唯一出自中国的经书,也是除《心经》之外被翻译成外文最多的佛教经典。惠能“即心即佛”、“顿悟成佛”、“自性自渡”以及“生活禅”等理论,都集中反映在坛经之中。这些理论摆脱了繁琐的佛理束缚,简单务实,为佛教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巨大作用。

随着坛经的流传和六祖门下诸弟子的弘法,惠能开创的南宗顿教不仅被公认为禅学正宗,还衍生出临济、沩仰、法眼、曹洞、云门等五大支系,并远播日本、朝鲜、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与地区,至今仍生机勃勃、香火不断。

何谓禅宗?

“禅”,源于梵文“禅那”的音译,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以进入冥想的过程,是佛教基本的修行方法之一。

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只有禅宗、天台宗与华严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禅宗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修证,从日常生活中参究真理,直到最后悟道,真正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六祖生平
惠能,生于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24岁到黄梅五祖寺求佛,暂留在寺中当行者,从事舂米等工作。后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偈得到五祖弘忍认可,得授衣钵袈裟和佛法,成为中国禅宗六祖。旋即遵五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之嘱,逃回岭南,在怀集、四会一带隐藏了十五六年。676年,惠能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正式剃度受戒。次年,北上韶州宝林寺(今南华寺),扩建道场,收徒弘法30余年。至712年,惠能回归新州,于713年8月3日在国恩寺圆寂,世寿76岁。

惠能圆寂后,其真身移迁宝林寺供养,迄今1300年。

惠能的说法,由弟子辑录成《坛经》,是唯一一部中国人写的、被誉为经的佛教禅宗典籍。

惠能的南宗禅经弟子弘扬,发展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经及临济宗的黄龙派和杨歧派,统称为“五家七宗”,流布世界。
惠能圆寂后,朝廷多有赐封,唐代三大文豪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撰碑铭,毛泽东称其为伟人。
林有能
禅在新兴
禅农并重孕育鱼米之乡

在袈裟岭下藏佛坑东侧,有一个名叫寺田村的小村落。当地人说,所谓“寺田”,指的是国恩寺的农田。1300多年前,惠能大师在新兴弘法、入灭,不仅为世人留下了一部《六祖坛经》,也将“禅农并重”的基因深植于这片土地,福泽至今。

“任凭天下旱,新州一半收。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这首新兴人耳熟能详的佛偈,相传为惠能大师所留。自隋唐以降,新兴一直是西江流域著名的“鱼米之乡”。这一方面是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使然,另一方面也与禅宗文化的流传不无关系。

当地人告诉记者,当年国恩寺的寺田,一部分由僧人自己耕种,以合禅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古训;另一部分则由寺庙租给贫困无依的农民耕种,田租很低。“遇到灾荒,这些农民不但可以免租,寺庙还提供赈济和稻种。”由于没有后顾之忧,新兴的农户敢于尝试各种新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000061,股吧)产量和质量。

改革开放之后,既传承禅农文化传统、又沐浴市场经济新风的新兴人,在特色农业产业化领域闯出了名堂。闻名海内外的温氏集团就在新兴起家,并吸收禅宗文化思想形成了“精诚合作,齐创美满生活”的企业文化。30年间,温氏集团由7户8股集资8000元起步,将“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辐射到全国各地,目前已成为广东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龙头企业。

除了温氏外,新兴目前已培育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00多家,2012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销售收入350多亿元。

富之教之,禅之于新兴,不仅是富足的机遇,更意味着文明的熏陶。

新兴县南外社区,相传是惠能当年“闻经开悟之地”,常住人口以甘、陈、李姓为主,1000多年来始终和谐相处,因此也被誉为“千年三家巷”。近年来,南外社区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地人,这些外来人口来自全国的11个省份,有土家、壮、苗等6个少数民族。他们和本地人共同生活,不分彼此,其乐融融。南外社区党支部书记陈仲垣说,社区以禅宗文化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突出以“和”为贵,社区内本地人、外地人都享有教育、医疗、社保等均等化服务。

因势利导,新兴明确提出了“文化引领”的发展战略,在弘扬六祖文化的过程中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知足常乐的社会心态和“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全国唯一一个以禅宗文化命名的产业园—广东禅文化产业园也已落户新兴,并被确定为广东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