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语: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佛历二五五八年(农历甲午年八月初六)受台湾著名的紫薇斗数学术权威派施坤正博士盛情邀请,中博佛文化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许建华先生率俗家弟子团一行,前往台湾拜访民间高深文化佛教人士,双方从品茶论道、佛品生产、工艺制造、养生保健等佛教文化领域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层次探讨、切磋、观摩、体验、交流。
此次海峡两岸佛学文化交流活动安排约见众多佛教人士,时间安排比较紧凑,在这里不一一详细描述。下面介绍两位特殊个性化的佛教文化艺术高僧人士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及经营理念。
第一位是佛教陶艺大师邱镫锋先生。邱镫锋先生出生于台湾屏东,在高雄创业成家,从小学习书法40多年,在7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了苗栗三义写生素材取景时,亲身感受到苗栗县自然生态环境,犹如仙境般创造文化意念的宝地,于是否,他毅然从高雄市移居扎根苗栗三义,开始了他人生第二个事业的转折发展。他专注从事研究和制作陶艺20多年,其佛教产品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更具有精湛的陶艺制作方式和烧窑工艺,他制作出的精品不但直观感觉具有震撼力,理性上更讲究人性化使用的方便利索,给人们的使用带来实用、高效的功能。
“一壶茗叶道禅味,半塌茶烟养性灵”道出了他怡适随性的生活现状。笃信佛教的他乐观随和,一生醉心于舞墨,玩陶,爱过咖啡,也追逐过烈酒,然而咖啡太苦,烈酒太刚,终是一碗清茶二十多年伴他左右。
当我们到达邱大师自制工艺厂房时,邱先生热情率弟子们亲自到门口迎接许院长一行,两人互相用佛语问候和传统文化意念交流,彼此互敬,一见如故,非常投缘,谈笑风生。为了欢迎中华佛文化传播研究院俗家团体的到来,邱大师亦拿出珍藏已久的台湾大禹岭高山,以茶会友,围边斟茶,每人一小杯、两滴茶,三轮滴水,普贤聚福。
大禹岭是台湾著名的高山茶产区,所产的茶叶是目前台湾最顶级的高山茶。大禹岭茶之珍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地处2600 公尺的高山,寒冷且温差大,在这种环境下茶树生长缓慢,因此茶质幼嫩,茶味甘醇,加上当地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得天独厚的环境,造就出独一无二的好茶。
讲到品茶论道是悟语人生和质量修养之学道,也是人们健康养生休闲开心的生活之理。邱大师介绍人们打开“心门”的独特泡茶方法之“焖茶”。“焖茶”所用茶叶亦有严格要求。因为焖茶时不需洗茶,所以,茶叶必须是无农残的有机茶或者野生茶。一道焖茶的冲泡与品饮过程大约需要半小时,所品茶汤不过数滴而已,但茶气极强,会让品饮者产生如入定般的体验,特别适合修行者和爱好兴趣人士在禅修时及接待高端贵宾时品饮。
佳时,邱大师以主客之礼盛情邀请许院长诵经揭茶,同时要求每位茶客在品茶时遵从闭目养神、鼻闻茶香、舌尖感受茶味片刻,伴随唾液顺势滑入口腔,直到心肝脾肺,体验茶精细品,灵验气场,所谓好茶,真正体验到苦于心,心通脾,脾通肺,肺通肝,再回归于心,苦尽甘来,感悟人生。
邱镫锋先生的得意之作是专门设计制作佛文化、生活陶艺,特别是对佛具、供奉品、茶具等陶艺有独特的见解和高超制作艺术技能。制窑是个积累的过程,且不说其他的艺术积累,单纯烧陶就需要物理学、化学、火焰学、火焰力学、窑炉学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现在流行用电窑烧,但是采用电热太容易了,一步到位的温度,往往无法通过氧化作用把陶土里面的杂质氧化掉,很多东西闷在里面出不来,烧出的精细产品经常达不到理想要求,徒劳无功。然而传统文化烧窑方式,氧化焰烧成即是在烧制过程中,窑内一直都有充分的氧气燃烧,直至完成。还原焰烧成,是当窑内温度上升至900度左右之后,开始调整火焰,减少窑内的氧气,使窑中产生缺氧的情形,导致火焰需从坯体成釉中寻找可供继续燃烧的氧气。而他采用特色的柴窑烧法,是以传统技艺和天然原料制成的柴窑来烧制的可以让里面的杂质氧化干净,如何掌握火候,让它在缺氧的过程中把铜色分解,是它的烧窑的独门秘诀。一个好的器具本身特别纯净,用它来装水,会特别好喝。其中他的经典之作烧出来的酒杯,陶器能分化酒分子,使酒精浓度容易稀释,所以用他制造出来的酒杯喝酒是自然浓度不高,且带有一点甜味的,比普通的酒杯盛酒喝起来口味与众不同,具有一定使你猜想不到的神奇奥秘。
邱先生向大家介绍了很多烧窑的制品工艺和设计产品的人生故事,他慷慨与许院长从佛文化多个方面深度交流。在品茶时,一只好的茶壶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时是否不觉得冰凉、扎手、太重或太轻。讲到兴奋的时候,邱先生拿出近年来最得意制作“玉碧合”顶级茶壶,与大家共赏,并请许院长鉴定,此产品有三点经典之作:一、外面“玉”和“陶”合碧、茶壶内径口双铁两贴边;二、茶壶口鸟嘴形状,茶壶把采用侧棒制作(侧棒的制作源于中国唐朝);三、壶底亮点通过纹素折线有三鼎之作,可称之为“水到渠成”。此产品可为佛教之珍藏品。大家拍手称赞,借此有缘机会,邱先生请许院长现场为“玉碧合”茶壶正式命名,许院长当场诵经灵感后,将其命名为“三宝解渴”。所谓“三宝”指壶里有三样亮点,它代表佛法里所说的“佛、法、僧”的之观点。“解渴”是解决人们生活之劳动所需和疾病痛苦。“三宝解渴”的寓意是我们生活离不开水,水是象征财源的支柱,人们通过不懈努力,解脱困扰,广能利益,拨济众生,实现自我,得以圣贤。
不管是邱大师精细的佛品陶艺还是精湛的泡茶功夫,实际上都与“禅”分不开,“禅”则注重修心养性乃至明心见性,二者有许多相通之处。其一,二者都源于生活,或者说二者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佛品陶艺和茶道是一种生活或生活方式自不待言,而禅说到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有句古诗说得很好:“运水搬柴无非妙道,穿衣吃饭尽是禅机”,不能把禅变成一种远离生活的隐遁潜修,“行住坐卧都是禅”。其二,茶道与禅具有相同落点与归趣,即修养心性。
通过品茶论道和佛品陶艺学术交流,大家顿悟出在社会打拼、做人、做事与万物润生接触的过程中,要明晰到“清敬和寂”之理。
“和”,既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人生整个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则表示内在的感情,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氛围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有触觉上的和,嗅觉上的和,视觉上的和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这和谐的环境之美与参与者和悦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
“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相处。茶道和佛具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的,应是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所谓“一座”,是指参与茶事的所有的人,那么“建立”是说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要相互尊重,创造、共享一个幸福、安康的生活空间。
“清”即干洁,有时也指整齐。茶道和佛具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如大家相聚约见,在迎接贵客之前,主人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并随时泼洒清水,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使得茶具和佛具一尘不染,这就是这样体验到去除身外的污浊,而达到内心的清净之境界。
“寂”也是人们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人们生活存在的意义。 “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槃”、“无”的意思。在茶道中,这个词又与“贫寡”“至纯”“孤绝”的意思相近,即当修禅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对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死”虽然是令俗人伤心的,但谁能否定死对于生来说更富于原始性、归属性,比生占用的时间更悠长呢?死是绝对的,而生是相对的。死亦被称作“无”的世界,“无”又是产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轮回思想给了人们再生的希望。“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有山有水有楼台”,“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一样样新的艺术品、艺术表现形式就会应运而生。
“和、敬、清、寂”,可以说是佛教思想的精辟概括和总结,从这四个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的精神内涵,更可以从中体会到人们所推崇和理解的文化理念。
第二位介绍的是专门生产佛教文化特色产品的高深人士沈先生,他为人低调,从事佛教文化行业工作三十多年,深居藏身、修炼研究,他的精品之作有檀香精油、檀香贡品、檀香茶品等系列佛教用品。它的产品不在市场流通,只在同行爱好人士和高端人士之享用。
他生产的檀香精油外包装以六和塔包装装饰,内配精油液体,可随身携带,体型6公分高度,此油的精华主要是起到救心丹作用,当人们有些感觉心脏绞痛、短时晕缺、神志不清、身体不适的时候,可以吃上几滴精油,解决一时救命阵痛和身体恢复健康状态。他的精油的取材都来自国外的天然原油,在台湾经过加入檀香原料等自然材料合成。我们亲自体验效果良好。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以茶会友佛文化一直是受众颇广、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佛文化需被宣扬,佛品技艺需被传承,茶文化与佛文化息息相关。沈先生拿出已收藏60年的老古树乌龙茶接待和同时点燃自己制造的檀香,供大家一起围盘而坐,说出这种品茶的特色典故。茶室里的香气一定不能太强、太刺鼻,要有轻柔地檀香味散漫在茶室内,总是轻柔的,诱人冥想,让人沉醉在茶室内的和美之源。在这个特别的环境下,宾主共置于一个没有差别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位置上,在这里彼此相敬相爱,情感出于“本心”的流露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双方达成投缘合作、共同双赢的文化传播交流、经济贸易来往的沟通管道。
俗语说的好:千里马多,伯乐少,知音难寻。此次台湾佛教文化交流来往之行,受益良多。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在追求一个完美理想、不同凡响的最高境界,以及一个享受荣华富贵,风采多姿的生活环境,这都需要我们首先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做到以人为本,以德服人,心态调平,抛开杂念,以真诚的心善待和实意服务于大众;在实际操作运用中要虚心学习,精益求精,脚踏实地,勤劳耕耘,相互砥砺,充分利用传统佛禅智慧,将东方神秘主义的智慧转化为当代管理的理念,提升社会沟通与交往的水平,改进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部门的管理境界,化无形为有形,以佛学文化力提升现代管理力,创造现代管理的新境界。
修心、养性、精进、为善—-是一个当代人生发展的提升之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励志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愿望。祝福众生终得正果!……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