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喧嚣闹市,整日俗务繁忙,身心片刻不得清闲。这日应沩仰宗十一世法脉传人养航法师之约;推开身边俗事,驱车宜春明月山温泉景区,拜访禅宗祖庭圣地……
江西与湖南交界,绵延千里之罗霄山脉,北段称武功山,山势巍峨,参差错落。自古武功与庐山并湖南衡山称江南三大名山,仰山势其一脉。久负盛名的“沩仰宗”祖庭就座落在这风光旖丽、层林叠障、飞泉穿石、竹径通幽的景区内。山间奇花异草,云雾飘渺,佛号悠喧,泉鸣磬扬。车入洪江乡,山涧岖道,只贝泉水淙淙,青山隐隐,忽入一口,豁然开朗。
因修复祖庭,数代高德曾发宏愿,有幸与结善缘,今又躬行践约,心中释然。停车后,信步入径,四野林深竹茂,鸟鸣山幽。禅院座于集云峰下,群峦环抱,云雾空蒙;俯瞰整座寺院状貌;俨然弥勒佛身边乾坤宝袋,可见喻意非凡。气韵吉祥……
此地道场久远,佛源悠长.朝代更叠,几度废兴。自唐代晚期;禅宗在百丈怀海改革下,创立清规、推行农禅,开辟山林。正是这个机缘,灵佑禅师结庐大沩山因师徒唱和,与慧寂禅师结集成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教学风格;开创了禅宗五个法脉的第一个重要宗派“沩仰宗”。后临济、曹洞、法眼、云门宗相继出现,遂成天下寺院“十寺九禅”的局面。由于仰山禅法法炬朋耀,从者云集,其教化声名远播朝鲜、日本。仰山遂成为大丛林。仰山慧寂”威名四海”.朝庭为表彰禅师教化之功,唐宣宗亲笔御赐“栖隐寺”于仰山道场作寺额。慧寂大师圆寂后,朝庭追谥”智通禅师”,佛教界也因其功德尊称为”小释迦”。仰山既成禅宗五家第一家”沩仰宗”祖庭。浮世沧桑,国运起伏,道场也几经兴废,流传数代的“沩仰宗”法系不明,今逢盛世,善缘具足。一诚长老承嫡法脉,与嫡传弟子沩仰宗十一世养航法师发愿修复祖庭,七载修缮,初具眼前规模。
宜春仰山栖隐禅寺是禅宗圣地,其遗址位于宜春市袁州区洪江乡东南村殿上组。它始建于唐会昌年间,距今已有1164年的历史,开山祖师为慧寂禅师。仰山栖隐禅寺鼎盛时期有殿、堂、楼、阁28座,僧人逾千,“文革”期间被毁。
2003年9月,江西省宜春市在原址上恢复仰山栖隐禅寺。2004年8月慧寂塔院先期动工建设,并已完工。同时,宜春中心城区通往仰山的公路也已经修建完毕。寺院占地400多亩,将于2011年完工,定于2011年8月寺院开光。
于仰山栖隐寺中游览,不由起恭敬之心。每一处都有非常故事,每一故事都有先贤苦志修为,禅悟智慧;与世事沧桑之感怀。
异花天上坠 灵草雪中春——唐·张乔《闻仰山禅师往曹溪因赠》
明正德《袁州府志》载:“仰山,府城南八十里。为州之镇山。周匝数百里,高耸万仞。不可登陟,只可仰观,因名。绝顶名集云峰,夏云气冒其巅,则雨立至,冬微阴,即停雪。”故以“仰山积雪”而列为宜春八景之一。创建于唐代的沩仰宗祖庭栖隐禅寺,即在仰山集云峰下。
据载,慧寂禅师辞沩山,先居隐郴州王莽山。宴坐之际,禅床隐地尺许。山神跪曰:“吾地薄,不足以栖大士。袁州南仰师所居也。”会昌元年,慧寂捧锡而来,忽有一獭前引,由是沿涧而入。遂卜庵于此。獭径桥因此而名。
重建太平兴国禅寺碑
栖隐禅寺,宋代改名【太平兴国禅寺】。元大德七年 (1304)寺毁于火。希陵禅师矢志重建。皇庆元年(1312))落成。上闻朝廷,元仁宗命大臣程钜夫撰文,赵孟頫书丹,赐大仰山重建太平兴国禅寺碑。该碑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传世珍品收存于三希堂法帖之中。
碑刻文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刻碑立传,至今绵延,碑因文立,文以碑存。古栖隐禅寺虽片瓦不存,所幸文献尚在,特别是“太平兴国禅寺碑”碑文拓片记录了古寺的历史源脉及重修盛况,也反映了当时庙堂的垂青,佛土的繁盛。大书法家赵孟頫《大仰山重建太平兴国禅寺记》碑文拓片的流传为研究仰山禅寺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史料,也为后人学习书法、传承遗产留下了宝贵的范本。
赵孟頫(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号集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是元代著名画家,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明代《四友斋丛说》云:“自唐以前,集书法之大成者,王右军也;自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赵集贤也。”将赵孟頫与书圣王羲之相提并论。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书法上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赵孟頫所书写的《大仰山重建太平兴国禅寺记》碑文为小楷字体,此碑极为珍贵。据了解,“文革”中尚有人见过,后不知去向。记者有幸目睹了该碑文的影印拓本,此为赵孟頫59岁时奉召所书,楷书刻就,庄重典雅,大气稳健,笔画精细,篆刻隽永,既有馆阁体的严谨细致,又有古代书法的俊秀飘逸之气,整篇刻文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通篇凡一千余字,洋洋洒洒,肃穆整洁,抬头书“大元敕赐袁州路大仰山重建太平兴国禅寺碑”,落款为“集贤侍读学士正奉大夫臣赵孟頫书并篆额”。
该碑文拓片钤印五,其中“天籁阁”、“子京”和“项元汴印”为明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项子京所藏印记,另有“北平孙氏”和“砚山斋”为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孙承泽藏书印,流传有序,珍贵富饶。后作为书法艺术珍品,被清乾隆帝收入《三希堂法帖》中,一直流传至今。
2010年春,在养航法师的主持下,经过几年四方募化,筹集善款净资,终于将散落各处近100余处的墓塔修葺一新,并将原来的士墓全部改换成石塔,通称为仰山塔林。仰山及其周边发现历代高僧墓塔有一百余座。榛莽中还有不少禅迹有待探寻。一九八七年七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仰山墓塔群”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代仰山不仅禅林遍布,而且俗世人口继续增加,居民大规模开发山林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梯田越开越多。尤其是明朝覆灭之际,大批不愿被清朝奴役的明朝官员躲进了这天高皇帝远的深山里隐居,有的甚至干脆剃度出家,溜进僧人队伍,逃避清朝的迫害。这更使太平兴国寺及以其为核心的仰山一带,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晚清时,国运衰颓,以太平兴国寺为核心的仰山寺庙群也随之衰落。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太平兴国寺又一度毁于火灾,最后一次重建,并改额为“兴国古寺”。改建后的寺庙建筑面积仅有500多平方米,规模不及过去的1/2,气派更是大不如前。惟寺前两棵当年慧寂禅师亲手所植的银杏树,历经千年风雨却愈苍郁挺拔。
上世纪50年代,兴国古寺的最后几名僧人被驱逐还俗,寺中设施全被焚毁。上世纪60年代,寺庙建筑连慧寂大师的灵塔均被彻底拆毁,只剩寺前两棵千年银杏和周围山中一些普通僧人的墓塔群,可供游人凭吊。
如今,修缮一新的寺院名曰“仰山栖隐寺”,整体风格为明清建筑样式,室外全是花岗岩石板,室内地面全是金砖铺地。青瓦黄墙,与四周幽静竹林环抱的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精心的布局使得寺院空间开阔宏大,高低自由错落,建筑有横有竖,屋檐有高有低,廊墙有进有退,院落有分有合,界面有实有虚,空间体量大小合宜。通过廊庑的联结,组成了宁静、亲切的闭合空间。钟鼓安置得体,香炉点缀有致。建筑组群的内部和庭院空间钟叠山灵,莳木栽花引进自然景色,使得整个寺院都融化在大自然的山泉丘壑之间,渗透着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散文的意趣。
看着眼前境色,境物,说不清是对美丽境致由衷赞赏还是对历史沧桑变化满腹地嘘唏,而更多者应是感悟……;
翌日,与养航法师求道,法师以香茗示禅;
修禅与吃茶有不解之缘。以茶助禅,以禅助茶,茶性与禅悟融为一体,于是便有“禅茶一味”之说;故深山名刹多为古茶产地。仰山产茶,且产名茶。五代·毛文锡,<茶谱>载:“袁之界桥,茶名甚著”。后称仰山稠平,木平者为佳;稠平尤称绝品,宗代又以“绿英”、“金片”而擅名。宋代理学家张式论茶,称仰山之茶”如山泽高人”。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锅头边——慧寂禅师法语。
资福如宝禅师法语: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
僧师谈禅,常以“月”比法,以“指”比教,使人用“指”见“月”而明心见道。故明人瞿汝稷集历代禅僧之言行而撰,<<指月录>>以传法,吴澄为之作<<发愿偈>>云:“还愿众生觉悟,修行不迷正路,聊凭标月指头,正见云开月露”。明月山中的仰山古刹至今流传着许多禅师以月谈禅的故事……
师(景岑禅师)与仰山(慧寂禅师)玩月次,山曰:“人人尽有这个,只是用不得。”师曰:“恰是倩汝用。”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也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唐.李翱赠惟俨禅师
一月千江,体不分水。——仰山慧寂禅师
月似弯弓,少雨多风。——黄檗希运禅师
心月孤悬,光吞万像。——盘山宝积禅师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幽州玄觉禅师
夜月流辉,澄潭无影。——夹山善会禅师
落花随琉水,明月上孤岑。——白水本人禅师
掬水肘在手,弄花香满衣。觅火和烟得,担泉带月归。——古德著语
因仰山禅月而闻名,于是宜春市也以“禅月相通,月明禅心”为主题,举办了几届月亮文化节。
仰山随意漫步,层层梯田,层层绿洲。放眼望去,遍及各处。当地人称“牛舌田”。块块沿山势而开,引清泉灌溉。南宗诗人范成大曾游览仰山,曰:“至仰山,缘山腹乔松之磴甚危,岭板上皆禾田,层层而至顶,名梯田。“据有关专家考证,这是古藉中记载垦殖梯田之始。这也是自禅宗祖辈百丈怀海教规改革后,推广农禅一体的有力佐证。使禅宗的山林开发及农耕文化在国内占重要一席。北宋大观四年(1110),仰山大平兴国寺产“瑞禾”,一本两茎七穗。宰相张商英因进《仰山瑞禾图》,徽宗诏许大臣同观,轰动朝廷。袁州衙为之建“瑞禾堂”以做纪念。
《景德传灯录》载一“仰山插锹”禅林公案:佑(灵佑禅师)忽问师(慧寂禅师):“什么处去来?”师曰:“田中来。”曰:“佑田中多少人?”师插锹而立曰:“佑日南山大有人蹋刈茅在。“师举锹而去。”
别舒长夜彩,高照一村耕。——唐·齐己《明月峰》
檐壁层层映水天,半乘冈垅半民田。—— 唐·齐己《题郑郎中谷仰山居》
众壑争飞流,四岭半为田。——宋·张嗣古《游仰山》
兹事且置饱吃饭,梯田米贱如黄埃。——宋·范成大《游仰山谒小释迦塔》
霁色黄衣映,微雨润山田。——清·刘淑英《谒仰山》
最是一帘新雨后,稻花风送晚来香。——清·陈昆《因公事至集云峰西林寺题》
望着这层层梯田,可知初到仰山祖师们率徒创业,披荆一斩棘,诛木伐茅、填土整基、叠石建房。是他们辛劳付出才换来了道场兴盛,风光秀丽的禅宗圣地。又一代代地延续发扬而造福一方惠及后代子孙……。
临行惜别,求法师手笔,法师赠一“佛”,字很质朴,很有穿透力。回程路上;一幅幅如画风光,一幕幕庄严景像,一道道历史痕迹总在脑海中翻滚……最后由模糊不清的圣祖画像一一化成这幅“佛”字。深深印在心中……
广东中博佛文化传播研究院-网站编辑部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