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南华寺大雄宝殿,僧人正在做早课。
韶关南华寺宝林门。
南雄市珠玑镇梅关古道上的衣钵石。
学法于黄梅,隐居于四会、怀集,剃度于广州,在历经种种磨难与考验之后,六祖惠能终于到达韶州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前身),开始了他长达37载的弘法生涯。
在韶州弘法期间,六祖借地扩建佛寺,在韶州城中大梵寺开坛说法,扩大禅宗的民众基础。他将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内核结合在一起,摒弃以往佛教修禅的繁文缛节,使其更容易为平民百姓所接受。在六祖圆寂之后,一众弟子将其禅宗思想开枝散叶并传承至今,其影响波及了整个东亚文化圈甚至全世界。
日前,南方日报“重走六祖路”采访组来到韶关,寻访与六祖惠能有关的寺庙及遗迹,并采访了多位寺庙僧人及专家学者,试图为读者梳理出六祖惠能后半生的经历,以及阐述其对佛教禅宗的主要贡献。
禅宗如何传至海外
禅宗在六祖惠能时发扬光大,再经其门人弟子开枝散叶,在东亚文化圈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4世纪时,佛教已由中国传入朝鲜。公元784年,朝鲜僧人道义来华,师从马祖道一门下弟子智藏禅师。回国后将马祖道一禅法传入朝鲜,后形成迦智山派。以后,朝鲜禅宗发展出九山道场和门派,大都属于六祖南禅法系。至高丽时期,原来的九个宗派合并为“曹溪宗”。
禅宗传入日本始于8世纪,至镰仓时代(1192-1333年)开始兴盛发展起来。惠能禅宗法系的临济宗、曹洞宗和黄檗宗在日本渐渐兴盛,并带动了日本禅宗流派的崛起,成为中国禅宗在海外影响最深远的地方。禅宗对日本的影响不仅限于教派自身,还包括整个日本文化和日常生活,如茶道、花道、武士道等。
随着禅宗在海外的影响日渐深远,禅宗也渐渐受到欧美国家的关注。禅宗在欧美的传播,得益于日本人和华侨的推动。1893年,日本僧人释宗演出席世界宗教大会推介禅宗,引起了美国人对禅宗的关注。日本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在美、英等国工作和生活20余年,推动了禅宗在西方国家的传播。此外,华侨对禅文化的译介,在禅宗海外传播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扫描二维码 齐走六祖路
总策划:张东明
总指挥:王垂林 陈广腾 孙爱群
统 筹:郎国华 谭仕龙 段功伟
张翼飞 柳剑能
策 划:赵威 袁丁 林亚茗
陈清浩 曾强 张波 林鑫
学术顾问:
广东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 林有能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博士 江泓
弘法37载,六祖惠能与韶州(今韶关市)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惠能弘法宝林寺之前,他便多次经过韶州,或北上求法,或南下避难。如今,韶关市内仍遍布多处与六祖惠能有关的遗迹,供往来游人瞻仰凭吊。
开悟追兵大庾岭上追寻传奇
在韶关乐昌市西北约2公里处,坐落着一座西石岩寺。穿过寺庙主殿来到后院,可见一处石窟别有洞天。步入石窟十余米,一座天然石床映入眼帘。西石岩寺住持任涤法师告诉记者,六祖惠能离开新州北上求法时,曾经路过乐昌,结识了当时的住持智远禅师,并跟随他学习打坐两三个月之久。
当惠能从黄梅学法归来,再次途径韶关。他虽然已经得到五祖手传衣钵,身后却跟着前来抢夺衣钵的其他五祖弟子。惠能将被追兵赶上之时,正是在大庾岭上,即今韶关南雄市梅关古道上。
记者来到梅关古道时正值台风天气,阴雨阵阵,山路布满碎石,泥泞难行。从停车场往山上步行约十余分钟,便可见到一座后人为纪念六祖而立的衣钵亭,亭内有一巨石,上刻有“衣钵石”三字,由前任南华寺方丈佛源老和尚所书。
现在的衣钵亭由南雄市大雄禅寺管理。该寺住持印彻法师告诉记者,当时六祖惠能眼见身后追兵将至,便把衣钵置于一块大石上,躲在一旁草丛中。追兵中有一名五祖弟子叫做陈慧明,出家前是四品将军,孔武有力。他一见石头上的衣钵,便上前去提,没想到却根本提不动。他忽然醒悟,便大呼:“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这才现身,教导陈慧明“不思善,不思恶”。陈慧明也成为《六祖坛经》上记载的第一位被惠能开悟的弟子。
如今,衣钵亭对面有一挂角寺,上方有一座为纪念六祖而建的六祖寺。寺庙虽小,香火却是绵延不绝。
韶州弘法遥想千人闻经盛景
唐高宗仪凤二年(677),惠能离开广州,北上韶州宝林寺弘法。
为何惠能选择到韶州弘法?韶关学院教授李明山认为有三点原因:第一,禅宗的特点是丛林文化,寺庙大多不靠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二,惠能此前在韶州待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已经和当地寺庙信众建立起良好的人脉关系;第三,韶州是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陆路、水路都十分畅通,往北可到中原,往南可到岭南甚至出海,区位优势利于弘法。
隋唐以降,宝林寺曾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等。至宋初,宋太宗敕赐“南华禅寺”,并沿用至今。从南华寺山门处向南方展望,眼前是缓缓流过的曹溪河,身后更有数座青山环绕。如今的南华寺占地广阔,环境绝佳,而在六祖惠能到韶州弘法时,这里由于屡遭兵火,已成一片荒芜景象。扩建宝林寺的重任,落在了惠能的肩上。
在南华寺灵照塔的北面,有一座俗家人的祖先墓,上书“施地檀越陈亚仙祖墓”。这座墓与惠能扩建宝林寺一事息息相关。南华寺当家师悟佛法师告诉记者,为扩建宝林寺,惠能向当地一位乡绅陈亚仙化缘地块。陈亚仙问惠能要多大地方,惠能答只需蒲团大小。陈亚仙一听,便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但见惠能将蒲团往空中一抛,蒲团越变越大,遮住了整座宝林山。陈亚仙这才醒悟,自己遇见了高人。他答应将地转给惠能,但有个条件,不要把他位于这块地中间的祖先墓移走。惠能答应了他的请求,而这座墓也一直保留至今,成为南华寺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林有能告诉记者,内有俗家人坟墓的寺庙很少,南华寺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而李明山认为,这则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正是惠能具有大智慧的例证。
在韶州弘法的37年中,六祖惠能的“根据地”并非只有宝林寺一处。据《六祖坛经》记载,韶州刺史韦璩曾带领一批官员前往宝林寺,邀请惠能到城中大梵寺,为广大信众开坛弘法。《六祖坛经》中记载,当时大梵寺中有“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可谓盛况空前。
位于现今韶关市区的大鉴禅寺,相传其前身就是六祖惠能开坛讲经的大梵寺。寺庙经过搬迁,土地又屡遭侵占,如今的大鉴禅寺规模早已不如从前,当年千人闻经的盛景也难以再现。穿过大雄宝殿,在寺庙后院可见两棵菩提树,枝枝参天,据说树龄已达314年。大鉴禅寺普志法师告诉记者,当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法师在广州法性寺手植菩提树,经六祖惠能剪下枝条带往宝林寺种植成活后,新种菩提树的枝条又被剪下,送来大梵寺种植,并一直延续至今,象征着佛教禅宗法脉延续不断。
变革禅宗顿悟法门泽被后世
六祖惠能在大梵寺开坛讲经,何以能吸引千余人前来学法?在林有能、李明山等学者看来,这正与六祖惠能对传统禅宗的革新有关。李明山认为,在中国传统佛教的各个宗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寻求统治阶层支持,以上层阶级为弘法对象的。而六祖惠能出身贫寒,面向大众,走的是“亲民路线”。这对于传统佛教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变革。“六祖把讲经这件事情变得通俗化。本来佛经是比较深奥的,而惠能传法是用很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在当时来说老百姓容易接受,而且可以公开宣讲。”李明山说。
六祖惠能在韶州讲经的同时,五祖的弟子神秀也在北方大力弘法,双方形成了五祖弘忍门下的南北两大禅宗门派。其中,南宗强调“顿悟”,北宗则主张“渐修”,故有“南顿北渐”之分。神秀的北宗禅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其被称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而惠能却安居南方一隅,先后数次推辞朝廷召见。李明山认为,惠能拒不奉召的原因除了遵守禅宗祖师不奉诏的传统之外,与其不依附政治势力、以平民阶层为弘法对象的思想也密切相关。
李明山认为,六祖惠能改革禅宗,抛弃了之前佛教修行的一些繁琐的仪式,使信佛、成佛这件事情变得更为简单。“比如以前如果你要成佛,要住在庙里修行念经。但是惠能提出,你要成佛,不一定要在庙里,在家里修行也可以,不念经也可以。”李明山说,“以前人们会觉得成佛这件事情离自己有十万八千里,而惠能一下子把这个距离拉得很近很近。”
而林有能认为,六祖惠能革新禅宗,使禅宗世俗化、平民化、生活化的另一关键在于,惠能提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六祖惠能还原了原始佛教的理念,掀开了佛的神秘面纱,打破了对佛的偶像崇拜,把佛从高高在上的神拉回到现实之中。”林有能表示,这也是惠能信众数量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的南华寺祖殿内,供奉着三尊禅师真身。居两侧的是明代高僧憨山、丹田两位禅师,居其中的便是1300年前圆寂的六祖惠能真身。这尊六祖真身像高约80厘米,由六祖弟子、塑像专家方辩用香泥裹塑而成。真身身披袈裟,双眼微闭,神态祥和。即便经过了1300年岁月的洗礼,真身像至今仍保存完好,并吸引着众多信众前来朝拜。在寺庙提供的一些可供取阅的读物中,就有由六祖惠能弟子根据其言行辑录而成的《六祖坛经》。
林有能认为,六祖惠能的重要思想贡献集中体现在《六祖坛经》上。“从达摩始祖到五祖,禅宗法脉都是一代单传,到了六祖惠能这里,他不传衣钵,只传坛经。”林有能说,“除六祖惠能之外,其他中国高僧的著作只能称为论,不能称为经。”
林有能提出,《六祖坛经》可看作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便不断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碰撞融合,这一过程被称为佛教中国化。“六祖惠能吸收了很多儒家的思想,他本身虽然没读过书,但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表现在他对长辈、对父母的孝敬,对人的感恩,这都是中国传统儒家的重要思想。”林有能表示,道教强调的“无为”思想,在《六祖坛经》里也有明显的表现。儒道释三家思想经过六祖惠能的诠释,相互融合在一起,对后世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六祖惠能圆寂后,佛教禅宗几经动荡。唐朝末年,唐武宗推行灭佛政策,其他依靠上层阶级的佛教宗派缺乏支持的力量,慢慢衰落下去。而六祖惠能所创立的南宗禅因扎根于平民阶层,根基深厚,经过这次劫难,反而逐渐开枝散叶,衍生出曹洞宗、临济宗等“五家七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其影响直至海外,至今仍香火不绝。
《重走六祖路》纪录片视频网址
http://t.cn/z8cmF3d
在韶关
“禅悦行”夏令营
广受追捧
凌晨4时半,一阵钟鼓声打破了南华寺的寂静。僧人们披上袈裟僧袍,纷纷涌至大雄宝殿内早课诵经。诵经者除寺内僧人和居士外,还不乏从外地赶来的游客。
作为佛教重镇,韶关坐拥南华禅寺、云门禅寺、东华禅寺等众多名寺古刹。此地曾经走出许多高僧大德家,吸引着无数信众前来学法;如今,韶关的众多禅寺成为了都市人释放精神压力、享受禅宗文化熏陶的绝佳场所。据南华寺方丈传正大和尚介绍,每年该寺都会开办“禅悦行”夏令营等短期禅修班,受到不少大学生和都市白领的追捧。
在今天的韶关,禅宗文化已成为当地推广文化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据当地官员介绍,自2009年第二届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在南华禅寺成功举办以来,韶关禅宗文化的知名度被进一步提升,韶关作为“禅宗祖庭”所在地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禅宗文化作为韶关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人文资源,对促进当地旅游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慕名而来的日本、东南亚、欧美的游客也逐渐增多。
据了解,目前韶关正在依托南华禅寺深厚的文化积淀,打造独具特色的“大南华”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弘扬禅宗六祖文化,不断扩大韶关的知名度,提高韶关的文化品位,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升级,将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文化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
禅宗文化对于韶关的贡献,不仅意味着振兴旅游产业的机遇,更重要的是对和谐社会的营造,以及对文化环境的熏陶。
据传正大和尚介绍,南华寺每年都会投入一批人力物力到救灾、扶贫工作之中。寺内建有一个医疗室,免费提供中、西药给贫困线以下的人。南华寺还开展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农村孩子免费读书。“这是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佛教生活化的一种体现。”传正大和尚说。
结束语
萋萋菩提树,漫漫六祖行。
上月中旬,南方日报报道团队从广东出发,过南岭、跨长江,重走六祖路。在一间间庄严宝刹中探佛迹;在一段段公案典籍里访禅踪,我们不奢望拥有惠能大师当年的慧根和机缘,但我们希望用我们的眼去观察、用我们的相机和笔墨去记录、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禅的智慧、禅的理念、禅的文化、禅的传承。在连续多日的重走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禅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人生态度,“一花一菩提,一叶一世界”,人人皆可参禅,人人皆有佛性。
惠能大师曾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我们希望通过报道,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人间佛教,让当今这个越来越纷繁复杂的世界、让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能够从先贤的禅心中得益。我们亦相信,六祖和合儒释道、佛教中国化的创新精神,对今天的文化建设、民族复兴必将大有启迪;而世界文明今日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同样需要禅的东方智慧。
明天,由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佛教协会、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与云浮市政府、新兴县政府等单位联合举行的“纪念六祖惠能圆寂1300周年暨2013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活动”将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文化学者将齐聚新兴,共话禅宗文化、共议禅都振兴。南方日报也会继续派出团队,对活动展开全方位报道,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