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9年9月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說起端午節的來歷主要以屈原、伍子胥的說法流傳最廣。
【紀念屈原之說】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紀念伍子胥之說】伍子胥,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伍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宰相,收了越國的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伍子胥寶劍,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之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伍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因此,不管是紀念屈原或是紀念伍子胥,五月初五這個重要節日,都是人民對歷史上的忠臣義士的深深敬意與最好的懷念。
唐明皇 李隆基 《端午》: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複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